文/Joy 蔡卓穎 (全腦開發訓練師/多元智能講師/課研所碩士班)
提到「繪本」,你會想到什麼?
是孩子們的床邊故事?是書店角落色彩繽紛的童書專區?還是童年曾經接住你各種喜怒哀樂的奇幻世界?如果我告訴你,繪本不只是孩子的專利,而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「學習利器」,你會願意重新打開那本以為「自己長大就不再需要」的書嗎?
✦本文重點摘要
˙ 繪本並不只是「孩子看的」,它是跨年齡、跨學科的學習工具。
˙ 數學、科學、外文…都可藉由繪本啟蒙、具象化的理解與延伸。
˙ 繪本是文字理解、共情能力、美感與創意思維訓練的起點。
˙ 陌生領域,就挑繪本進入,建立教育的共融橋樑。
繪本,是學科學習的萬用鑰匙
很多人對學科知識的第一印象可能是「抽象」「困難」「沒興趣」。尤其是數學、科學、外語這些科目,更是讓不少人意興闌珊。但當這些知識化為故事、圖像、角色與情境,進入繪本的語境之後,便跟生活經驗有了關聯,原本艱深的概念竟然可以變得親切、有趣,甚至富有情感連結。
以數學為例,英國數學繪本經典 Emily's first 100 days of school(《艾蜜莉上學記:小一生活100天》)讓孩子從數字一數到一百,同時搭配變化的場景與季節變遷,不只是數數,更是理解數字邏輯與世界秩序,透過時間的累積,從數字「量」的變化,我們也可看見很多學習成就的「質」的變化。
而在科學領域,不諳科學的我,也抵擋不了繪本的誘惑,經典繪本《石頭湯》由兩位飢餓狡猾的旅客,來到山中村落讓自掃門前雪的村民們一同煮出美味可口的「石頭湯」,帶領孩子進入假設與驗證的科學思維模式,認識物理現象:浮與沉,還有密度大小與浮沉的關聯。圖像不只是裝飾,而是傳遞科學歷程與情感的橋梁。
美國繪本大師David Shannon創造出與他同名的五歲小男孩David系列,用簡單、道地的語法,讓英語生活化,無論大人或小孩,即便不想記,也會因為逗趣的故事情節、口語化的說法,透過重複句型與韻律,讓語言記憶變得自然而然地將單字、語句與結構刻在腦中。
從學科走向全人:美感、創意與想像的啟動器
繪本少少的文字,卻可帶來大大的想像,它同時觸動了閱讀者的情感、想像力,還有美感的培養,一張畫面、一個角色、一段情節,往往能喚起人心中沉睡的記憶,激盪新的靈感。
在108課綱培養核心素養,主動探究的教育方向中,繪本的價值已遠遠超出教育媒介的功能,他提升了閱讀素養,進入「理解世界」、「建構自己觀點」的層次。
舉例來說,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,是全人類都需要了解並落實的目標,也是熱門議題,在繪本《收集色彩的魔術師:迪士尼獨一無二的藝術家瑪莉‧布萊爾的神奇世界》中,幫助我們清楚認識SDGs8: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的真諦;我們熱愛的迪士尼動畫:《灰姑娘》《小飛俠》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裡,以及迪士尼樂園備受歡迎的「小小世界」都可以看到瑪莉的藝術設計,她定義了迪士尼世界給世人的感受,然而瑪莉曾受過以男性主導,不那麼友善的職場環境,她卻不願意因大環境的困難而放棄她的想法。
成人也需要繪本:從童心回歸初心
繪本不是孩子的專利,這句話並不是口號,而是已逐漸被全球成人學習者與教育者實踐的事實。在芬蘭、日本、德國等國,高齡教育課程中經常引入繪本,作為討論「生命故事」「心理韌性」或「藝術欣賞」的切入點。
而在職場培訓、企業創新思考課程中,也有越來越多團體採用繪本工作坊(Picturebook Thinking),以視覺故事為觸媒,引導跨部門合作、啟動創意思維、梳理團隊價值觀,成為開創新思維的領導人。
日本知名繪本家宮西達也說:「不論世界再怎麼進步都不能沒有繪本裡那些溫柔、體貼他人的心。」宮西達也的繪本當中,常常有種淡淡的哀愁,足以讓心腸慢慢鈣化的大人,在看完繪本後眼眶熱熱的,我們太久沒練習「用圖像咀嚼文字誘發感受」了。當繪本的畫面喚起我們內心深處某種熟悉卻久違的情緒時,學習就不再是外在強加的壓力,而是一場主動參與的旅程。
不知如何進入陌生領域?就從選一本繪本開始吧!
遇到有興趣但不熟悉的主題,就從繪本下手:
喜歡天文?可以看《星星來了》。喜歡數字遊戲?《One is a Snail, Ten is a Crab》讓你重新認識數與圖像的搭配。
選擇圖像風格多樣的作品,提升吸引力:
繪本的魅力之一就在於視覺風格的多變。有些作品色彩飽滿、有些則是極簡水墨,每種風格都能啟發不同的感官感受與理解方式,不知道如何讓孩子牢記品格與生活常規,迪士尼繪本就是非常好的幫手。
共讀分享:
每個人看到的繪本重點可能都不同,這樣的「差異」正是繪本閱讀最珍貴的討論起點,在閱讀理解與想像力上碰撞出更多創意亮點。
結語:讓繪本,成為你學習旅程的新起點
繪本,是字與圖的對話,是想像與現實的橋梁,是知識與情感的共同語言。
無論你是學生、老師、家長,還是某個對世界還有點疑問與好奇的「大人」,都值得為自己重新翻開一本繪本,保持幽默與童真的心,看世界,從中找到與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。因為學習,從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樣貌。